双湾聚势,AI赋能!交大安泰第四届行业发展论坛(深圳)在园区成功举办,园区产业赋能中心揭牌!

2025.05.10

分享到

5 月 10 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深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行业发展论坛(深圳)暨交大安泰深圳校友会年会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举行。活动以 “双湾聚势・科创策源:AI 赋能产业创新” 为主题,汇聚产学研各界精英,探讨AI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共话行业发展新契机。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李肖力,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杜秀峰,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创新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洋,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满华,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监于彬,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生态要素组组长李铁华,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二组组长沙莎,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科技创新与战略发展中心副主任曹达华,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宁,强脑科技(Brain Co)高级副总裁、CEO特别助理肖硕,微软大中华地区原首席技术官徐明强;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校友总会办公室主任顾希垚、副主任陈悦,发展联络处处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汪雨申,地方研究院管理处区域创新合作办公室主任李剑,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院长助理严骏驰,安泰经管学院院长、行业研究院院长、深圳研究院院长陈方若,党委书记姜文宁,副院长、行业研究院副院长、深圳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新民,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家睿,副院长、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副院长李斌,深圳行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院长助理蒋炜以及政府机关、学术界、产业界和交大大湾区校友代表出席本次论坛。

胡薇薇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以前瞻的视野、高效的生态和务实的行动,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不久前,上海交大发布人工智能综合改革方案,以“AI十条”为核心,全面布局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作为扎根湾区的新型科创平台与人才培养高地,始终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助力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未来将进一步推进深化区域合作,为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筑牢根基,共同探索行业发展的新路径。

张满华在致辞中提到,深圳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深圳湾园区通过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引入顶尖科研资源、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开放产品应用场景,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深度交流合作,为广大企业提供从孵化加速到产业落地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近年来,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的合作不断深化,他期待与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在产学研基地建设、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创新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陈方若在致辞中对本次会议的参会嘉宾以及支持单位表示了衷心感谢。他回顾了交大安泰百廿余年的经管学科积淀及恢复建院40余年的发展历程,指出安泰以“纵横交错、知行合一”为战略,推动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深度融合,并通过技术转移专业硕士MTT、行业社群班等创新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国家科创事业。他提到,深圳研究院作为上海交大在大湾区的核心窗口,以人才培养、行业研究、成果转化三大目标为支撑,依托“交伙伴·众创空间”等平台助力校友创业与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他希望安泰经管学院携手多方力量,将深圳研究院打造为扎根大湾区、面向全球的创新与人才高地,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持续注入动能。

在现场嘉宾的见证下,胡薇薇、杜秀峰、陈方若、张满华、田新民、陈志明共同上台,为深圳湾科技园区 “园区产业赋能中心” 揭牌。该中心将聚焦高校科研力量与产业需求对接,以“需求牵引+资源赋能”为核心,整合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的科研力量、校友资源及长三角产业链优势,结合深圳湾科技园区对企业的深度需求洞察,构建覆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的创新生态。

随后,胡薇薇、陈方若、田新民、吴家睿、李斌共同为 “上海交大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深圳中心)”揭牌。该中心聚焦慢性病防控、数字医疗与健康管理,依托交大安泰学术优势,以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为湾区枢纽,围绕“慢病管理”和“主动健康”两大战略目标,朝着成为国内高水平的主动健康战略研究智库和整合国内外重大慢病管理的核心力量的方向不断迈进。

会上,上海交大深圳行业研究院还发布了《深圳行业发展报告2024》。报告由陈宪教授团队编撰,聚焦深圳行业发展的初始条件、阶段、生态系统、发展新态势,对深圳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等深入分析,结合数据与案例分析,对各产业进行概念界定,分析产业形势、发展现状,并对各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与优化建议。

为应对企业智能化转型需求,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高管教育中心推出湾区限定课程“DeepStudy:AI创新驱动与数字化转型工作坊”。上海交大深圳研究院高管教育中心钟晓惠向大家介绍了课程模块和亮点,课程采用“1天技术认知+1天场景应用”的强化模式,聚焦技术认知与场景应用双轨并行,帮助企业在2天内快速提升AI认知,并实现不同场景的应用落地。

严骏驰在《人工智能前沿与展望》演讲中系统梳理AI技术演进,他从“人工智能”一词的由来讲起,梳理机器学习发展历程,指出行业正从人工规则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范式。他以自动驾驶为例,揭示传统方法因代码冗余、场景局限陷入瓶颈,而大数据+大算力支撑的端到端神经网络正成为主流。他展示大模型与群体智能的技术突破及产业应用潜力,认为需通过小模型、强化学习等差异化路径实现技术落地。最后,他强调技术洞察与产业转化并重,倡导产品的“端到端”思维,打通AI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闭环。

徐明强在《AI大模型如何助力大湾区企业创新发展》演讲中提出,企业智能化转型需聚焦四大核心技术:计算机视觉、数据分析、生成式AI与强化学习。他认为企业AI落地难的本质在于组织架构、考核机制等生产关系未同步调整,需平衡战略规划与执行评估,避免技术与业务脱节。徐明强提出“AI CoE(卓越中心)及其智能飞轮模型”作为落地路径:以计算机视觉为切入点实现“机器看见”,结合数据分析优化决策,再通过生成式AI提升效率形成闭环,并以施耐德设备质检、化妆品毒理报告自动化等案例印证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可行性。

肖硕在《脑机接口的技术突破与前沿应用》的演讲中分享了公司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的突破与愿景,尤其是在神经控制假肢帮助肢体残疾人重获新生方面取得的成就。他表示,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应对自闭症、ADHD、阿尔茨海默症和睡眠障碍等脑相关疾病。未来,强脑科技将致力于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打破交互壁垒,让更多人突破身体局限、重获生活自主权,同时推动全球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的开放合作与协同发展。

陈宁以《AI推理,重构人工智能产业边界》为主题发表演讲,他系统性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趋势与产业机遇,并介绍了云天励飞11年的历史积累和推理芯片在安防、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他强调全球AI技术正经历爆发式迭代,而AI推理芯片恰恰是中国在AI芯片领域甚至整个人工智能领域弯道超车的机遇。他提出AI推理技术将成为驱动千行百业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呼吁各界协同探索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路径,推动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圆桌对话环节由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2005级硕士校友、深创投大湾区投资部信息科技组组长顾怀怀主持,严骏驰、肖硕、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明,腾讯云教育业务东区解决方案副总经理罗志围绕“AI赋能路径展望: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展开讨论。

结合自身行业背景,四位嘉宾就AI如何赋能产业升级等问题做分享交流。陈志明从园区产业角度出发,就如何解决园区智能办公需求和定制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展开讨论。罗志以腾讯教育为案例,指出AI大模型应聚焦高校教学与科研场景,推动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肖硕则建议聚焦具身机器人研发,通过触觉、嗅觉等感官数据在工业场景中实现商业化落地。严骏驰指出智能体(Agent)将成为未来两三年关键方向,并以深圳为例,强调其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集聚优势。

双湾协同并进,共探 AI 新图景。随着本次论坛成功举办与园区产业赋能中心在园区揭牌成立,深圳湾科技园区将持续深化产学研交融机制,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等举措凝聚强劲科创动能,全力打造科技生态,为产学研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研究院、交大安泰校友发展与联络办公室

深圳湾科技整理后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